常見實驗室純水問題-超純水之迷思

"為什麼實驗室超純水製造機 . 顯示的阻抗值是 18.2 MΩ.cm,實驗似乎還是有問題 ! !"

"可不可以以 18.2 MΩ.cm 做為更換超純水機耗材時機的唯一依據,而不需要考慮時問因素

"18.2 MΩ.cm 到底表示什麼?與導電率 0.055 μS/cm 之間又是什麼關係?”

阻抗要掉到什麼程度,就需要立刻更換超純水耗材?18 MΩ.cm 或 10 MΩ.cm,原因為何?”

    首先,我們需要先說明一下導電度是什麼,『導電率是利用固定直流電壓的陰/陽電極放置在待測水中,測試其電流大小,因為電流大小與水中陰陽離子濃度成正比關係,離子愈少則電流愈小,反之則反』,單位通常使用 μS/cm(Conductivity,導電率),「μ」是10-6,「S」是Siemens的字首,與 Mho(導電度單位)相同。

有趣的是,導電率是0的純水 (25℃) 是不存在的,因為在技術上,無法完全拿掉水中所有離子,尤其是考慮到下列平衡式。

H2O ←→ H+ + OH [ H +] × [ OH]= 1 × 10 -14 (25℃)

    水中除了[ H+ ] 和 [ OH ] 之外,沒有任何其它離子時,導電度是0.055μS/cm這個值是根據各別離子的濃度、 mobility、 溫度及其它因素計算出來的,計算基礎是建立在 [ H]=1 × 10 -7M, [OH]=1 × 10 -7M 上),所以在這些理論下,25℃ 時,不可能製造出低於0.055 μS/cm 的純水出來,而這個 0.055 μS/cm 就是大家熟知的 18.2MΩ.cm 的倒數。

1 / 0.055 = 18.2 或 1 / 18.2 = 0.055

    再強調一次,「μS/cm」這個單位與大家常用的「MΩ.cm」是互為倒數的關係,換句話說,「μS/cm」與「MΩ.cm」根本就是指同一件事情,如果有了任何一組數據,只要靠單純的數學運算,就可以做「μS/cm」 ←→「MΩ.cm」之間的互換。

通常在純水工業界的習慣上,μS/cm 多用在汙水,自來水,RO水等的水質表示(針對水中離子濃度的高低),而 MΩ.cm 似乎只用在超純水的水質顯示上。

   通常,我們用 18.2 MΩ.cm 來表示超純水的純淨程度到了極限(總鹽類濃度在 1ppb 以下,請參考圖2),在這種情況之下,留在水中並可以導電的陰陽離子,也只剩下 1*10-7M 的 [ H+ ] 及 [ OH ]了(有些無機物如矽酸鹽等, 導電能力不高,所以導電率無法真正反映水中矽酸鹽的實際濃度)

對已經純化成超純水的水而言,二氧化碳→碳酸所帶來的酸鹼變化就非常有趣了。首先,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雖然只有 0.038% (380 ppm),卻能與水產生化學變化,反應如下:

CO2 (g)+H2O (l) ←→ H2CO3 (l)

    雖然,碳酸是一種弱酸 (Ka1=4.3 × 10-7),但由於超純水中已無任何主導性 (dominant) 的相對強酸,強鹼,共軛酸,共軛鹼的情況下,碳酸是唯一主導性弱酸,也是唯一 [ H+ ] 離子的來源(忽略掉 H2O 的解離)。

Ka1 = [ H+ ] [ HCO3 ] / [ H2CO3 ] = 4.3 × 10-7

    如有需要,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裡模擬出二氧化碳→碳酸→碳酸根離子的狀況,當超純水開始曝露在大氣下時,二氧化碳的溶解,就會無可避免的持續下去,這時,我們可以用阻抗值的變化來監視這個過程(請參考圖1)。

導電率會持續升高(或阻抗值持續下降),通常,在一小時之內,導電度會由 0.055 μS/cm (18.2 MΩ.cm) 升高到 0.25 μS/cm 以上(下降至 4 MΩ.cm 以下),過程中水中總離子濃度提高到 4.5倍以上。

    從這個不可逆現象看來,超純水最好能現取現用,任何方式的貯存及久放,除了會有容器本身造成的汙染外,開放下 (open air) 的灰塵/揮發性有機物/微生物等汙染及二氧化碳造成的導電率上升, pH下降是無法抗拒的。

圖1.

faq-1-1.gif

圖2.

faq-1-2.gif